
大家好10倍杠杆炒股平台,我是小步。欢迎关注我的《七雄归一》系列第22篇。
上一期我们讲解了长平之战的前两个阶段:赵国通过捡漏上党并与秦军在长平对峙。廉颇凭借丰富的经验构建了三道防线,成功抵挡了秦军王龁的猛烈进攻。然而,这样的局面令双方的领导人都不满意,于是他们开始调整策略。长平之战也进入了第三阶段:白起与赵括对阵,赵国主动出击。
对于秦昭王来说,不满意是必然的。秦国本想趁机反击,但王龁在进攻廉颇的防线时束手无策,如果最终不能突破,秦国将会成为其他国家的笑柄。然而,赵孝成王也不满此局面。他认为,赵国能够稳住防线,不是已经很成功了吗?但《史记》记载了赵孝成王对廉颇防守不出表示不满,多次责备他没有主动进攻。
展开剩余74%这是为何呢?当初,赵孝成王对于防守赵国的边界极为谨慎,特意让廉颇负责长平的防守。现在,虽然廉颇承受了一些小败,但整体战略是稳固的。为何此时赵孝成王改变了看法?一种可能性是,邯郸内部对廉颇防守战略的不同意见影响了赵孝成王的判断。不过,另一种更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赵国的后勤支持快要撑不下去了。
根据《战国策·齐策二》记载,赵国因粮食短缺向齐国求助,但齐国没有提供支持。这个问题显示了赵国的粮食紧张情况,而与秦国相比,赵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状况较为薄弱。
赵国与秦国的后勤对比,秦国在多次胜利后已经掌握了多个产粮区,而赵国的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晋阳,且土壤的肥沃程度较低。换句话说,秦国的资源更为雄厚,粮食储备充足。
此外,后勤运输成本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虽然两国之间的距离差异较大,但秦国依靠水路运输,运输效率大大提高,而赵国的陆路运输则相对低效,这使得赵国的后勤压力更大。
正因如此,赵国的情况愈发艰难。赵孝成王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是继续由廉颇坚守防线,等待粮草耗尽,长平战场自然会不战自溃;二是冒险主动进攻,尝试打破困境。
赵孝成王在权衡后决定换将,任命赵括为新的主将。赵括的选择有其背景:他既听话,又具有一定的威望,且父亲马服君的声望也为他提供了支持。然而,赵括的能力一直被质疑,尤其是在“纸上谈兵”的名声下,赵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而与此同时,秦国也悄然更换了主将,任命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著名的“破军星”白起为主帅。这一换人对赵国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白起的战术能力和经验远胜赵括。
长平之战的真正考验不止是赵括和白起之间的较量,也是两国领导人策略的较量。赵国的决策是否果断、有效,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向。而赵孝成王的换将决定,也可能意味着赵国命运的转折。
接下来,赵括将如何应对这场空前的挑战?秦国白起又将如何展开他的计划?请继续关注《七雄归一》系列,下一集为您揭晓更多精彩内容。
我是小步,如果你喜欢这个系列,请转发、分享、点赞,支持我继续更新哦!
发布于:天津市锦鲤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