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蒋臻 实习生罗元 走在广州街头,非机动车停放环境正悄然改变:主干道人行道上的停车框更加密集,桥下“犄角旮旯”变成整齐有序的非机动车停车区,许多地铁口周边也不再杂乱拥堵……2025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让电动自行车“有地停”的目标,今年2月《广州市城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出台后配资股票交易网站,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通过深挖主干道及桥下空间的潜力,新增非机动车停放空间。据悉,自5月下旬以来,在东风路-黄埔大道、环市路-天河路-中山大道西、广州大道等8条城市道路及沿线地铁站口,共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超1万个。
主干道“见缝插针”,桥下“边角料”被盘活
7月10日上午,在环市东路路段,南都记者发现人行道上原本稀疏的停车框变得密集起来,车辆有序停放在区域内。通过“见缝插针”式加密措施,广州市交通部门利用设施带、人行道富余空间等,新划设了大量非机动车停放区。
据悉,在环市东路的动物园南门对面路段、中山大道西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路段人行道上的富余空间,新增施划了可供约100辆电动自行车停放的停车区。有路过的市民向记者表示,这种做法既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率,也方便了周边市民停车,是一件好事,希望推广。
曾经无甚用处桥下区域,如今也被利用了起来。南都记者在彩虹桥地铁站G出入口天桥底看到,新增的停车区划线整齐、空间充足,如果按照每辆0.6米通车宽度测算,可容纳超200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副主任柯伟洪表示:“市民都想把车停在有遮挡的地方,我们在规划彩虹桥这一地铁站的停车区域时,就考虑了这一点,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让大家能更规范地停车。”
据介绍,目前全市已盘活近千处类似“边角料”空间,人行天桥下方、高架桥荫蔽处等地方,经过反复测量和规划,都被合理转化为规范停车区域,既缓解停车压力,也有效减少非机动车占用盲道、消防通道等问题。
地铁站点焕新,因地制宜划停车区域
地铁站点周边是非机动车乱停放治理的重点区域。记者从市交通运输部门了解到,目前已进行了东风路-黄埔大道、广园路、解放路-机场路、环市路-天河路-中山大道西、广州大道、大金钟路-白云大道-同泰路、临江路-沿江路、阅江路-滨江路等八条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划线工作,同时也对沿线约80个地铁出入口的停放区标志标线进行了翻新。
南都记者在小北、区庄地铁站等地看到,停车区划分明确、通道畅通,显著提升了地铁周边环境。广州地铁火车站中心站副站长莫颖仪告诉记者:“以前早晚高峰,电动自行车随便摆放,经常把人行道堵得水泄不通。现在划出了显眼的停车区域,停放秩序好多了,通道也畅通了,我们管理压力小了很多。”
记者发现,除了传统的直列式外,停车区还有弧线、斜向等多样化划线布局方式。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副主任柯伟洪介绍:“像小北地铁站这类区域,我们采用的是因地制宜的划线方式。在人行道或建筑退界空间宽裕的地方采用双排紧凑式设计,狭窄带状区域采用斜线式设计,在人行天桥底、桥墩区域则采用弧线设计,这样就是为了最大化利用原有空间,让市民更愿意按位停车。”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交通调控处二级主任科员朱沛杰表示配资股票交易网站,目前八条市管主干道的施划工作已初步完成,下一步将联合市区两级相关单位,持续推进空间挖潜、优化设计,推动非机动车“有地停”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通过这次集中挖潜,希望打造一个示范效应,引导各区动起来,形成合力挖掘更多空间。”
锦鲤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